我的第八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成長與學習,不同的覺察與省思

 

 

 

🌏《讓思考變得可見》~我的筆記及心得

🎆「我們聽不見他人的思考,只聽到他們思考的結果」
       因此要如何知道學生思考的歷程,是我們要去思考的方向
       在思考要如何知道學生思考的歷程,我們可以先思考如何將自己思考的歷程顯現讓他人所知,解構自己,或許能找出方向

 

🎆  搞清楚「自己還不會什麼」比「自己會什麼」更重要!
    知道自己會什麼,覺察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知道自己能在一定的基石上追求進步
    但一昧地追求或彰顯自己會什麼,就開始侷限自己的視野,困在自己設下的框架中,漠視了框架外世界的美好與多元

    在知道「自己會什麼」的基石上,進一步搞清楚「自己還不會什麼」,針對自己的不足去學習去增能,對症下藥,而非盲目地追尋各種研習活動

     對我來說,搞清楚「自己還不會什麼」很像是一種頓悟學習,最近常常是在教學或工作坊中突然頓悟「對!這就是我還不會的地方」、「什麼!原來其實我不會!」,一種驚覺,一種自省,在知己不會之處趕快去增能及補強!
     那種有意識感的「我不會」,會自動地連帶著「我知道接下來我該怎麼做」、「我知道我可以如何尋求協助」的想法及實際行動,這種感覺其實挺不錯的!I enjoy it!會有一種因知己不會因此而能學習的快感!

 

🎆教室著重的是「過程」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辨別及揀選資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學生討論過後呈現的結果可能是一致的,但在產出這樣的想法時,每一個人的思考路線/脈絡/歷程多半是具有差異的,因此教室應著重的是學生思考的過程,而非他們最後產出的結果。

 

🎆因此要讓思考可見
    讓學生的反思藉由老師的引導/提問具體顯現在學生面前!
    讓思考成為「自動化」過程!

 

🎆Q:思考讓誰看見?(最終/最主要目標)學生自己
     因為只有「他」才能改變他自己的想法,人會用自己最習慣、自在、自己能接受的模式去看待/做事/生活/解決問題!

     ※ 老師/講師必須幫學生/學員創造一條可以持續前走的路

         思考是需要「前後」推論的!(利用:脈絡及真實情境)

         科學家都是在實驗室中探索未知!和學生一樣!
         教師是學習&教學的專家,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發現自己思考歷程,並結構自動化,然後引領學生形成自動化

~ 閱讀《讓思考變得可見》時,同時也對應自己教學及思考的歷程,產生很多的共鳴及觸動,尤其是對布魯姆「理解」層次的困惑,在這本書感覺得到了知音,「對!對!對!我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每次在寫雙向細目表時真的好痛苦!」理解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在我們成長的歷程中,很多種認知能力其實是相互運作,彼此輔佐,最後才達到真正的「理解」!
而書中寫到研究團隊讓學生在每個年段都寫寫看自己思考的歷程,統整全班的想法,繪製成心智圖,貼在班上,讓大家在上課時可以有所依循,觀照自己思考的模式!這點我很有興趣,想在新接的國一導師班做做看!

 

🌏關於《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偉瑩金句
1. 素養導向的課程就是設計能產生重要能力的情境及態度、知識的脈絡
2. 知識是最後的終點(最低標的事)
3. 真實情境包含兩種: (1) 當時如何被產生→ 學術情境 (2) 現在在何時會出現 →生活情境
4. 好奇心的反面是生存本能
5. 老師:在做所有判斷之前,先懸掛自己的想法
6. 學知識和學生活是同一件事!
7. 傾聽,聽學生哪裡會,哪裡不會?聽哪裡不會是比較重要的
    他/學生的問題絕對比你/老師的提問更重要,更需優先被解決
8. 學生即使說出的是片段、不完整的問題,可以邀請其他同學補充
    所有人的片段、不完整集合,就「完整」了!
9. 老師的任務是讓「過程清楚」(1) 節奏清楚 (2) 清楚呈現&讓學生知道整個脈絡及其意義!才知道如何運用
10. 沒有困惑,怎麼會有新的改變!
11. 引起困惑,非引起困難
12. 讓學生相信他是有能力可以討論的
13. 老師的示範(身教)勝過老師的任何語言(口述)!
14. 讓學生看「最初、原始」的文本,非「被詮釋後」的文本→不被他人的知識/思想被控制
15. 情境脈絡化:
      脈絡是縱向的累積,情境是橫向的互動發展
16. 做素養課程前,請先結構自己的思考歷程
17. 學科地圖=課程規劃
18. 成長一定會承受一些不舒服,記錄你的「卡」!
19. 一堂課的責任,老師和學生各占一半!
20. (動態的)學科思維→學習內容→決定脈絡!
      核心素養→學習表現
21. 「原理原則」是很多概念集合、關聯而成的完整句子
         例如:【結構與功能】(思維)→(原理原則) 物質的結構(概念1)會產生對應的性質(物質的性質_概念2),並決定其用途(物質的用途_概念3)
22. 事實:(1) Begin:「投入」新主題→要學生探究的事實
                 (2) last:「深化」已知概念→最後要學生深化的事實
      以上非上課的n個舉例
23. 學科地圖中填的學習表現是在這個單元中「新學到的」或「特別要注重的」
24. 思考 
       (1)「這單元最適合談哪個學科思維?」或「這個學科思維最適合放在哪個單元?」
       (2) 探究什麼問題才能引導出「原理原則」
25. 核心問題是為了發展「學科思維」
26. 核心問題,在一開始提出→創造探究歷程
                               最後提出→歸納出最後的學科思維/定義!
27. 生手,只會看表面特性
      例如:生手/學生會把滑輪和槓桿分成不同類,但專家/老師會視為同類(因為都是槓桿原理)
      ※ 讓學生將考卷各題去做分類,覺得同一類的放在一起,可知學生概念是否掌握!
28. 讓他卡在他的地方,讓他想 → 讓學生/老師自在
      等待,尊重他的速度→ 真正的差異化教學!

 

🍄這次三天共備,我的發現及學習:
1. 選擇不同的核心素養,單元次序脈絡安排就會不同,因為會一直扣著所挑選的核心素養
     例如:選C1→ 1-1,2-1,2-2,2-3,2-4,1-2,1-3,1-4,1-5
                    A3→ 1-3,1-4,1-2,1-1,1-5,2-1,2-2,2-3,2-4 
2. 這幾次作課程設計,都是在選擇要哪一個學科思維討論超級無敵久,也藉此重新檢視自己對於這個教學單元學科知識的了解程度(例如這次討論電磁感應,才知道物理看待電磁感應的角 度有三個面向:1.另一個是使用擬人化的規則記憶法(反抗) 2. 力 3.能量 ),也發現不同學習階段會因所學的學理角度不同而所依據的學科思維也會隨之改變
3. 體驗到「學科思維討論夠清楚了,後面就快了」,因此我們的原理原則、事實、提問設計等相較之下很快就完成了
4. 很享受大家一起卡關卡到不行,後來終於理解?,作出我們都覺得很棒的決定(對於學科思維、選擇的事實等達到共識)的感覺,喜歡同組的夥伴都用最開放和溫暖的態度接納彼此間不同的想法,尤其欣賞本科國文的儷文從不以自己非本科系為理由而排斥討論,反而勇敢發問,不斷地確認,努力用自己的理解弄懂艱深的物理,真的很幸福能與儷文同組,讓我可以看著她,提醒自己也要像她一樣勇敢積極!

 

《後記》
1. 第八次了,身為老鳥卻始終很害羞,這次鼓勵自己要比上一次主動找夥伴聊天敘舊,開心自己做到了!主動跟夥伴打招呼、關心第一次來夥伴的感受、與來過兩三次的夥伴聊前後的差異與心情……得到了和蕙芸老師的合照及我們倆要持續參加台東共備工作坊的約定!和西部教師培訓第一屆的夥伴談心聊天,得到秋萍超級暖心的抱抱,全然地接納和理解,讓我頓時紅了眼眶……
2. 可以跟美玲老師再次同居三天,請教了自己在課程設計中的疑惑,分享心事,超幸福!和成忻、潔梨、美玲老師一起床上念書和寫作業,一起努力的感覺,真好!我真的很喜歡「一起」的感覺!
3. 謝謝這三天春煌主任和皓偉老師的協助及解惑,尤其是你們的打氣及肯定,最後春煌主任的暖心提點,讓我在邁入協作的角色時更加勇敢!
4. 最後,當然是要謝謝我最愛的偉瑩啦!每一次都能從妳精心規劃的課程脈絡中得到不同的成長及頓悟,所以之後我還是一定會準時搶報名,拜託要錄取我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