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雅慧好康道相報,讓我有機會和她一起參與這次的工作坊,再次領受國珍老師閱讀理解引領之深厚功力。
距離上次參加國珍老師的閱讀理解工作坊剛好一年的時間,這次因為與國珍老師有更多的對話,因此有更深的體悟。
尤其是老師的專注傾聽,全然地接納,徹底療癒上次在同一個研習場地因為沒有被接納而被刺傷的我,這次工作坊中勇敢的提問,當下以為自己提出的想法「如何在閱讀文本後,學生有感後,如何應用/實踐在生活中,並看到具體看到其行為有效改變….」,會因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國珍老師可能會聽不懂,因為我也有點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萬萬沒想到國珍老師可以用更好更精準的語言完整地重述我的想法,整個人當下徹底被接納了,當下好想哭唷!
那種忐忑不安,上次受過傷沒啥自信的心情因為國珍老師的專注傾聽,小心呵護地簡述語意,而徹底被接納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讓我能一洗上次在這個場地被刺傷的不愉快,不再因那次而對此場地造成不必要的陰影,而是留下美好回憶的連結!
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在國珍老師的引領下,我在腦中不斷與讀書會中所獲得的閱讀帶領技巧及在MAPS工作坊中與政忠老師所學習的文本分析及三層次提問策略去做統整和融合,在思考中這些學習互相激盪出絢麗的火花。
這次的工作坊的筆記如下:
- 在之前我們很重視的是我們的「表達」,在108課綱中,我們要更重視的是我們的「聆聽」
- 動機→知識的選擇→知識的判別
- 我們常常很快地想去回答學生的問題,但我們常常忘記去檢核學生的問題
- 進行閱讀理解的目的是希望一次一次看見閱讀帶給他的幫助
- 學生的問題就是一種文本,所以在聆聽學生問題時,在腦中就開始進行文本分析
- 閱讀素養,是閱讀一篇文章後可以有學習的遷移到生活中
- 以前,提問是檢核學生會或不會;現在,提問,建立跟學生對話的關係
- 閱讀文本,要讓文本變成立體化的結果
-
11. 每個人的感受及表達,就像貢獻出自己的拼圖,去拼湊出這篇文章的完整性及豐富性。
12. 答案,是禮物!每個答案都極有價值,不論好與壞、正確與否。
13. 提問→收斂→路有點歪了,提出我(國珍)的發現→提問→收斂……….以在原本設想的閱讀理解的脈絡上
14. 用提問形成脈絡,用收斂和發現/提問讓路不歪
15. 問問題是一個極高的能力,所有生命中幾乎只有人會問問題
16. 別急著回答問題,先去思考要問什麼問題
17. 試著去還原作者為什麼要怎麼做
18. 當我們發現出自己的詮釋和理解之前,要先試著去還原作者想要傳達的
19. 不是正確的回答作者,而是合理的理解/解釋作者的意涵
20. 所有的文本分析是「趨近於」作者─「作者已死」
21. 經典的作品是可以直接跟讀者對話,作品的豐富性來自於讀者的解讀
22. 每一次閱讀,作者就復活一次
23. 國珍老師如何做文本分析:
(1) 脈絡(找脈絡)
(2) 訊息(找訊息去驗證脈絡)
(3) 脈絡中去思考作者想要給你的東西 -
24. 文本分析─客觀條件的建構
25. 再複雜的建築物都有其藍圖,再複雜的文本都有其脈絡
26. 若文本使用用途是拿來訓練閱讀理解的能力,那撰寫的文本,在論述的條件上要乾淨
→不會衍伸出太多的聯想和超出文本的太多詮釋,脈絡上是清晰的27. 若文本使用的目的是統整,文本的內容就要能夠被統整
28. 若文本使用的目的是思辨,文本的內容中就不能有單一觀點,要有多觀點才能進行辯證
29. 初階建議讀情感豐富的文本,因為學生容易被觸動,比較容易建立認同感,心有戚戚焉
30. 從有感去談文本中的脈絡如何讓你有感,就能回到文本分析上
31. 科普文本選擇和生活知識相關,易連結的,或著在文本中就有包含/已說明可以理解文本的科學知識,不需要先備知識就可以閱讀的
32. 好的科普文章本身的脈絡就要很清楚
33. 社會科的選文建議選可以辨證的,議題上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34. 沒有文字前閱讀是否存在?→在還沒有文字前,我們就在進行閱讀「訊息」
35. 人類最早的閱讀文本不是文字,是天光雲彩,是山川大地,是宇宙星辰,是歲月容顏36. 閱讀從自然開始→與人的連結
37. 這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文本,所有文本都是作者轉譯他所閱讀的世界
38. 作者如何閱讀這世界,全都是透過「觀察」
39. 探究建立在不斷地問問題:
(1) 這篇文本你想要帶孩子探究的主題為何?→主旨為何?
(2) 如何藉由提問引導到你要去的地方?
【原始筆記】
留言列表